【文章导读】桑园围水适应性研究——整体性、差异性和联动性
1
研究背景
在快速城镇化、气候变化以及世界范围内河口三角洲地区的水灾损失逐代增长等背景下,探讨水适应性特征具有重要性。围田是筑堤而成的水利田,位于河口三角洲的低地,具有强水适应性;桑园围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修筑较早和规模较大的围田,其水适应性是珠三角基围水利景观中极具研究价值与地方特色的典例。目前,桑园围的相关研究已有初步成果,但缺乏对桑园围的水适应性研究,对景观要素间的耦合关系和差异化的水适应性的量化关系有待深入探讨。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桑园围地区,位于珠三角中上游,围内面积约265.4km2。研究边界参照清代地方志的范围,包含南海、顺德两地14堡(图1)。
3
桑园围的背景环境
3.1 桑园围的自然环境
3.1.1 水文环境与气候
江与海在珠三角产生2个交界面:潮流界、潮区界,2个界面间形成3种水文环境即洪涝区、洪潮区、潮水区(图2)。桑园围位于洪潮区,受西江、北江的洪水影响较大,受潮水的动力影响较小。
3.1.2 地形地貌
全围有大面积易涝低洼地(图3),贝丘遗址为早期人类聚居点,位于丘状台地,能反映成陆边界和建围前古人类对不同地貌的划分(图4)。这些早期聚居点与当地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后,对将来田制划分有影响。
▲ 图3 | 地形分布与主要洪潮灾害
资料来源:依据USGS和MET共同发布的12.5 m ASTER GDEMV3数据分析自制。
▲ 图4 | 成陆边界与不同地貌的划分边界
3.2 桑园围的历史沿革
桑园围的建造历史分为3个阶段(图5):
资料来源:底图根据1929年广东陆军测量局测绘的广东省五万分一图、1967年USGS历史卫星地图、《重辑桑园围志》、《南海县志(全)》、《桑园围总志》、《顺德县志(全)》绘制。
第一阶段:10世纪末至14世纪末,桑园围被动防水以筑开口围。乡民利用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和洪峰向西北江下游降低的水文特征,筑成一条向东南箕形开口围。
第二阶段:14世纪末至18世纪末,桑园围开始逐步合围。
4
桑园围对洪潮灾害的整体适应性
4.1 围涌并行的水利系统
资料来源:底图根据1929年广东陆军测量局测绘的广东省五万分一图、1967年USGS历史卫星地图、《重辑桑园围志》、《南海县志(全)》、《桑园围总志》、《顺德县志(全)》绘制。
4.2 基塘为主的农业系统
资料来源:分析依据《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研究》、《珠江三角洲自然资源与演变过程》、结合1967年USGS历史卫星地图自制。
4.3 居墩近水的聚落系统
4.4 都堡分级的水管理系统
4.5 水适应性的类型分区
结合自然条件形成上、中、下游地区的划分边界、土地利用方式的划分边界、都堡制下的行政区划边界、景观要素的分布特点,对桑园围的水适应性进行初步类型划分,将其分为上游堡地区、中游堡地区、下游堡地区3类(图10)。
5
上、中、下游堡地区对洪潮灾害的差异适应性
5.1 上游堡地区
此区主要灾害特点为旱灾、洪水;水系结构适应性上,主要通过坑塘、干堤来实现;土地利用适应性上,通过岗地的坑田与涡塱地的高围田适应当地地形与排水;聚落选址适应性上,岗地型与涡塱型聚落最多,岗地型、涡塱型分别是利用地形适应旱涝灾害与兼顾避涝与就近耕作的最佳模式;水管理适应性上,主要治水策略为干堤防洪与利用地势排涝(图11)。
5.2 中游堡地区
5.3 下游堡地区
此区主要灾害特点为咸潮;水系结构适应性上,通过合围应对咸潮倒灌洪水,设山塘以补淡抗咸;土地利用适应性上,通过中、低围田适应咸潮环境与低洼地形;聚落选址适应性上,该区滘型聚落最多,滘型聚落散布河涌交汇的基围上,或基塘中间堆筑的土墩以聚居,这是在水患下形成集中应灾的组团模式;水管理适应性上,此区各堡力争合围,使得三区协同应灾成为水利共同体(图13)。
5.4 对比分析
水系结构适应性中,水利设施密度反映了水系结构人工介入的强弱。
土地利用适应性中,基水比反映了农田和水系间的耦合比例关系,其中高、中围田开垦历史久,淤泥逐年累积增多,因此基水比较高;低围田在低洼环境下,四基六水比例能兼顾防灾、经济、生态效益。
聚落选址适应性中,聚落密度由上、中、下游堡地区依次增加,但水患压力增大,说明水患压力是促进各聚落联合聚居的关键因素。
6
讨论与展望
6.1 整体性
6.2 差异性
6.3 联动性
6.4 展望
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桑园围的水适应性特征与生态作用被灰色基础设施蚕食。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桑园围灌溉工程是古人传统智慧的体现,需以世界灌溉遗产的视角来发掘桑园围的景观价值,需结合多学科共同参与保护与恢复桑园围现存差异化的水适应性特征,带动当地美丽乡村与人居环境建设。
本文撰稿:谢诗娴 郭巍 张清然
原文介绍
《桑园围水适应性研究——整体性、差异性和联动性》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3年第8期,第87页-100页。
【doi】10.11819/cpr20230806a
谢诗娴,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1184447893@qq.com。
郭 巍,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本文通信作者,gwei1024@126.com。张清然,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zhangqr98@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长三角圩田景观的传统水文干预、空间营建和管控模式研究”(52078041);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发展理念下乡村振兴艺术设计战略研究”(22ZD16)。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63v2hNcriO1bzwIKTdV_wuwl_yY3Zny8s_VBudjtD7hvapO88Q9bU&uniplatform=NZKPT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